以下是被诈骗者常见的人格特征总结,综合权威研究与实际案例分析:
一、心理因素主导
对高收益、快速致富的渴望易被“投资回报”“高额返利”等承诺吸引,常因小失大。例如,轻信“无抵押低息贷款”广告,逐步陷入诈骗陷阱。
轻信与过度自信
过度自信者易忽视风险,轻信陌生人或权威人士,易受“专家推荐”“权威认证”等话术操控。例如,冒充公检法人员要求转账,或盲目相信理财平台的宣传。
恐惧与焦虑
对损失、疾病、灾难的恐惧,或社交焦虑,会促使人接受不合理要求以避免负面后果。如恐吓性诈骗利用受害者对法律程序的无知,或通过“限时优惠”制造紧迫感。
冲动与缺乏判断力
冲动行事、不加思考的决策习惯,易被“限时抢购”“最后一刻折扣”等话术影响。
二、人格特质关联
高宜人性与开放性
容易信任他人、富有同情心的高宜人性人群,可能因“善良陷阱”(如假慈善、情感诈骗)上当。开放性高者可能更容易接受新观念,从而轻信新型诈骗手段。
低自尊与顺从权威
低自尊者易被操纵,顺从权威指令(如“必须转账解冻”)而不质疑真实性。
三、其他易受影响特征
缺乏社会支持: 孤独感强、无人可倾诉者易受情感诈骗(如冒充亲友)影响。 认知偏差
信息素养不足:不关注防骗宣传、轻信非正规渠道信息(如盗版APP、虚假广告)。
四、典型心理机制
诈骗分子常通过“情感操控+认知诱导”结合,利用受害者的情感需求(如被认可、安全感)与认知弱点(如贪欲、恐惧),形成“闭环”骗局。例如,先建立信任关系,再通过逐步诱导实施财产转移。
建议:提升防骗意识,对陌生信息保持审慎态度,避免因小失大,并通过正规渠道核实重要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