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月份的别称因季节、节气及文化习俗差异较大,主要分为以下四类:
一、按季节划分
- 别称:端月、孟春、岁首、新春、初阳、太簇、肇春
- 特点:农历新年所在月,因避讳“正”字改称“端月”。
二月
- 别称:仲春、如月、花月、杏月、春半、花朝、殷春
- 特点:以“如月”形容花开之态,因《尔雅》记载得名。
三月
- 别称:季春、桃月、暮春、春杪、余春、蚕月、桐月
- 特点:桃花盛开,故称“桃月”;为春季末月。
四月
- 别称:孟夏、槐月、初夏、梅月、清和月、余月
- 特点:麦收后进入夏季,因梅花开放得名“梅月”。
二、节气相关别称
五月: 皋月、榴月、蒲月、仲夏、郁月 六月
七月:巧月、瓜月、兰月、兰秋
八月:桂月、壮月、仲秋
三、其他特色别称
正月:柳月(因柳枝摇曳得名)
三月:病月(因春寒易引发疾病)
四月:夏首(夏季开端)
注:不同文献对同一月份别称存在差异,可能与地域、朝代或文化背景有关。例如“正月”在秦朝后改称“端月”。